在全球汽車制造業中,德國一直以高效的勞資共治機制著稱,工人代表在企業決策中擁有相當大的話語權。這種共同決策制雖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員工權益,但也時常與管理層的戰略推進形成拉鋸。

最近,大眾汽車集團再度因管理層架構問題被推至風口浪尖,其首席執行官奧利弗·布魯姆因同時擔任大眾集團與保時捷品牌首席執行官的雙重身份,遭到工會的強烈質疑。今天就讓我們來扒一扒這背后的故事吧!
事件解析
近日,德國大眾汽車工會負責人明確要求大眾集團CEO布魯姆放棄兼任保時捷品牌CEO的職務,這一訴求得到了集團內部諸多勢力的響應,使這位上任僅三年的管理者面臨著與前任迪斯相似的信任危機。
那么布魯姆為何會成為雙料CEO呢?這還要從2018年聊起。
回溯2018年,大眾集團對旗下12個品牌進行戰略重組,劃分為普通、豪華、超豪華三大陣營,分別由迪斯、施泰德和布魯姆負責。2022年9月,布魯姆接替迪斯執掌集團帥印,同時保留保時捷CEO職位,成為集團歷史上罕見的 "雙掌門"。這一安排在當時被視為平穩過渡的權宜之計,卻為今日的危機埋下伏筆。

在任期間,布魯姆主導了保時捷的獨立上市,推進集團電動化轉型,并提出2026年前削減100億歐元成本的激進計劃,包括關閉德國三家工廠及終止就業保障協議。他還積極拓展中國市場,推動與本土車企的技術合作,計劃推出15款中國專屬車型。然而這些舉措并未贏得普遍認可,投資者對其能否同時駕馭兩大巨頭始終存疑。
事實上,自2022年保時捷獨立上市以來,布魯姆的雙重身份就備受爭議。盡管他多次承諾這并非永久安排,卻始終未明確卸任時間表。2025年5月,隨著集團業績承壓,部分投資者率先發難,要求其辭去其中一項職務。如今工會的強勢介入,無疑讓這場權力博弈進入了白熱化階段。
在車叔看來,這次事件簡直是歷史重現,要知道布魯姆的前任迪斯正是在與工會的激烈對抗中逐步失去權力,這位老哥先被剝奪大眾品牌CEO職務,又失去中國區業務控制權,最終在2022年提前三年離任,如今類似情境似乎正再度上演。
此外,根據德國媒體報道,布魯姆已與監事會及保時捷-皮耶希家族代表展開對話,商討其是否應卸任保時捷CEO、僅保留集團職能的事宜。從目前態勢來看,布魯姆妥協的可能性正在升高。
保時捷的困局
車叔看來,布魯姆面臨的壓力絕非空穴來風,保時捷2025年的業績表現堪稱滑鐵盧。這家超豪華品牌,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市場寒流,而這無疑成為工會發難的重要依據。

財報顯示,2025年上半年保時捷營業利潤同比暴跌67.1%,銷售回報率從去年同期的15.7%大幅下滑至5.5%,遠低于分析師預期。更令人擔憂的是,其銷量正在全線下滑,全球交付量同比減少8.8%,其中德國降低23%,中國市場更是大幅下滑28%。
顯然,保時捷的這一成績單與兩年前“史上最賺錢車企”的形象相去甚遠。究其原因,這背后既有宏觀環境的沖擊,也包括企業自身的戰略猶豫。
尤其是在中國市場,保時捷正遭遇本土品牌的強勁挑戰。理想、蔚來、問界等高端新能源品牌憑借更貼近用戶的本土化設計、領先的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功能,不斷侵蝕傳統豪華車的市場份額。另一方面,保時捷電動車型推出節奏顯著慢于市場預期,品牌光環正在新一代消費者中逐漸褪色。同樣,在美國市場,關稅政策帶來成本上升,也拖累了其主流車型的定價競爭力。而在歐洲,經濟低迷與電動車補貼退坡更是讓高端消費需求顯露疲態。
更深層的危機在于電動化轉型的戰略搖擺,布魯姆任職期間,保時捷先推行 "純電先行" 策略,后因銷量下滑改為 "動力系統并行",宣布延長燃油車和混動車型生命周期。這種反復反映了傳統豪華品牌在轉型中的集體焦慮,即如何平衡燃油車的即期利潤與電動車的未來投資。

面對困局,布魯姆推出的"重新校準"計劃引發了更大爭議。該計劃擬在2029年前裁員3900人,通過減員和限制招聘優化成本結構,而這直接觸動了工會的核心利益。其中IG Metall代表著大眾集團在德13萬名員工,在9月的談判中明確反對裁員計劃,并要求7%的加薪幅度。當大眾提出降薪10%、取消津貼等替代方案后,工會宣布將從12月初開始罷工,矛盾徹底公開化。
不難看出,在美國關稅壁壘、中國市場低迷、電動化技術落后、用車成本居高不下的多重壓力下,保時捷的復蘇之路顯得格外艱難。
車叔總結
總的來說,大眾汽車此次的管理層風波,絕非單一企業個案,其本質上是傳統汽車巨頭在產業變革期治理矛盾的集中爆發。可以預見,后續奧利弗·布魯姆是否會交出保時捷CEO一職,不僅關乎他個人的職業生涯,更將深刻影響大眾集團未來五年的戰略走向。